2)第352章 暗流涌动_初唐峥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有比洛阳更适合的都城吗?

  那关内、关西、河东、山东怎么办?

  不说李唐皇室的老巢都可能丢了,就是那些世家门阀,也不太可能举族迁居……数百年前,衣冠南渡,但五姓七家也不过遣族人渡江,大部分还是留在北地的。

  都说突厥残暴不仁,但当年五胡乱华,其祸更惨。

  李渊对那些世家门阀的节操不抱有什么希望,即使是最信任的裴寂也一样……河东闻喜裴氏,当年在南朝也是有高官显贵的。

  李渊很明白,一旦迁都,二郎必然跳脚,这是长子最希望看到的……但如此行事,实在不似人君!

  长叹一声,李渊失望的盯着微动的池面……说白了,他觉得李建成将国事作为夺嫡的手段,太过阴私。

  考虑到李建成对突厥的畏惧心理,李渊很确定这流言蜚语的真实性……去年要不是畏惧突厥,何至于山东大捷战报传来还没正式出兵。

  说到底,太怂了!

  嗯,李渊觉得自己不怂。

  “陛下,太子、秦王、齐王及三省宰辅已至两仪殿恭候。”

  听见宫人的禀报,李渊伸手揉了揉眉心,离开了北海池。

  两仪殿内,亲王、宰辅分列而坐,无一人开口,气氛比较诡异。

  杨恭仁、陈叔达偶尔打量着太子李建成,在心里琢磨那条流言蜚语的真实性。

  裴寂偶尔和坐在后面的裴世矩交换一个眼神……前者是最得圣人亲近的重臣,能感觉到李渊内心深处的不悦。

  但裴寂虽然依附东宫,但只是互相为援,并不是李建成麾下……他也不太清楚这条流言的真实性,甚至他觉得以太子的性情来说,真实的可能性更大。

  裴世矩倒是私下在裴寂面前点评过,此策虽好,但后患无穷。

  简而言之一句话,李善怂恿李世民放出的这条流言,让满朝都陷入纷争之中……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一直保持垂首的李世民摆出了一副心如枯槁的模样……孤这是受了委屈啊。

  能不委屈吗?

  一旦迁都,必择洛阳。

  迁都洛阳,必撤陕东道大行台。

  李世民手中的牌等于被砍了至少一半。

  “拜见父亲。”

  “臣拜见陛下。”

  李渊面无表情的坐下,挥手示意众人起身坐下,眼角余光扫了扫李建成,随口道:“兵力调配如何?”

  南北两场战事,南边还好说,虽然一时间没有进展,但兵力不吃亏。

  但北边需要提防马邑失守,突厥大举南下,所以需要抽调兵力在河东道、关内道防御。

  “灵州、陇州、会州、原州秋收之后,各选府兵五千。”裴寂当仁不让开口道:“河东道无行军总管,并州总管襄邑王麾下常备六千兵力,再选府兵数千补足万余。”

  “十二卫已发公文往各州折冲府,但需陛下钦点行军总管。”

  李建成插嘴道:“江淮军据重城而守,赵郡王弟麾下兵力分散,是否遣派援兵?”

  李渊沉默了会儿,侧头看向李世民,“二郎觉得呢?”

  “赵郡王已与岭南道合军,麾下兵力逾三万。”李世民简明扼要的只说了一句,才婉转道:“若父亲有意遣派,孩儿自当领命。”

  在场的都是人精,哪里听不出来这几句话里的刀光剑影。

  江南、淮南打成一锅粥了,而李孝恭为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统率多方大军,如果还要遣派援军,最有可能的就是陕东道大行台。

  这是东宫又一次试图将手伸入陕东道。

  反正大家伙儿都心知肚明,陕东道、天策府,这两样是太子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一夜覆灭。

  而李世民强调了兵力充足之后,将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圣人李渊。

  不过,太子口口声声赵郡王弟,而秦王称赵郡王,亲疏有别啊。

  李渊沉思片刻,开口道:“既兵力充足,当首论关内、河东。”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