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4.见与不见_牛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帝明白了,徐宣与樊崇意见一致,这两个大头领足够代表朝中赤眉系的意见了。

  徐宣自从进长安之后,什么事都看皇帝的意思,从不轻易表态,这次却给出了很明确的意见,更显得不同寻常。

  御史中丞还想争辩,皇帝却不容他开口了。

  刘钰直接定了调,因江阳将军聚众杀人,罪大恶极,应夺其爵,斩首弃市。其他帮凶,皆处笞刑,每人打三十军棍。

  至于他们的家属,都没有连坐。

  皇帝基本就是和了一通稀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是办成谋反案,牵连太大,处罚太重,几十万赤眉军将士不会接受,皇帝必须要顾忌到稳定的大局。

  从刘钰的主观意愿来说,也不想杀得血流成河,他是在营中长大,深知营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但自有一套人人遵守的朴素规矩,所谓约定俗成,往往比法律条文更有约束力。一旦打破这个规矩,用法律去要求,很容易惹出风波,在目前皇帝没有完全掌控军队的条件下,这么做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而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于动辄灭族的刑罚,刘钰当然是接受不了,但这也是千百年来一直行使的法律,要动也不太容易。

  他只能在国法和习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各方都能够接受,表面上看是和稀泥,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权术?

  对于助拳的那些人,必须要惩罚,让大家意识到,在朋友义气上面还有法律,打群架有风险。但改的步子不能太大,不能下死手。只要起到警示作用即可。

  由樊崇说的无责,到皇帝说的责打三十军棍,这就是在表明现在老大换人了,皇帝说了算,营中的规矩要改一改了。

  有御史中丞为首的朝中文官要求大开杀戒在先,皇帝的折衷比较容易为赤眉军一系大臣们接受。樊崇也觉得陛下是给了他面子,也就不再争执。

  这件事就这么胡弄过去了,营中虽然有一些骚动,但大体平静,一场风波貌似结束了。

  可是过了两天,事情却急转直下。

  左大司马逄安和右大司马谢逯去上林苑打猎归来,听说黄兴被杀,直接回到城外大营,不回长安城了。

  两人甚至召集了营中将领,在一起商议了半日。各将领回营之后,城外大营突然调动,有三个营聚集在逄安和谢逯的大帐周围,四个营向大帐靠拢数里,其余各营按兵不动。

  刘钰对大营之事了如指掌,却一点也不着急,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一个人闷在宫里不出去,也不见大臣,甚至连朝都不上了。

  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牛头和马面急得不行,一左一右,在皇帝耳边嘀嘀咕咕

  “陛下,这几天有十几个将军来求见,泰山将军都来过两次了,您都闭门不见。。。陛下,奴婢斗胆问一句,您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陛下,那个江阳校尉在宫外等了半天了,他可是从城外大营回来的,您还是见见吧!”

  皇帝陛下本来一直在打哈欠,忽然眼睛一瞪,大声斥道“都给我滚出去!”

  两个死太监见皇帝发怒,不敢再说,连滚带爬地出去,刚出了门,马面突然转身回来,战战兢兢地道“陛下,丞相来了,您见还是不见?要不,我说您身子不舒服。。。”

  皇帝睁开迷迷糊糊的睡眼,说道“叫他进来!”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