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35章 外交风云_崇祯十五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短短一个月,朱慈烺就收到了大量的情报。大明官员中从来都不乏兢兢业业、忧国忧民的勤勉好官,但尸位素餐,混日子的庸人,甚至浑水摸鱼、中饱私囊的贪官,也是比比皆是。而在朝廷拨下钱粮,督促各地大规模修建城池,招募乡勇的情况下,已经有一些贪官忍不住要伸手了。

  对这种发国难财的贪官,朱慈烺是决不能容许的,但同时却也知道,想要彻底的杜绝贪墨,做到水清无鱼,在现有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要做的,就是要将那些太过分,将百姓安危置于危险的贪官揪出来,以儆效尤。

  朱慈烺身为太子,无法直接出面惩治,而军情司暗地里探测到的那些情报,也无法拿到桌面上来,这种情况下,朱慈烺和左都御史李邦华的良好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但有太过分的贪官,朱慈烺都会想办法知会李邦华,由李邦华的都察院发动调查,军情司暗中配合,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短时间之内,就将贪官拿下--对于地方官员可能会贪墨朝廷专供修建城池和招募乡勇的钱粮,从崇祯帝到李邦华,都是有所预料的,而为了防止弊端,都察院将留在京师的中高阶御史,全部都派到了京畿和保定各地,现场监督,以保证朝廷拨下去的钱粮,不会被贪墨和滥用。

  双管齐下,虽不能保证朝廷拨下去的每一厘银子都被善用,但却也大大减少了贪墨的可能。

  练军和修城,是应对建虏今冬可能入塞的两个基础准备,而在这之前,马绍瑜和袁枢去往辽东的使者团,能不能得到建虏的善待,双方能不能谈出一个结果,则是未来局势发展的风向标。

  不止朱慈烺,从崇祯帝到下面的朝臣,所有人都在关注辽东谈判的进展。

  四月初,消息传来,辽东谈判不顺,双方就换俘和交换忠骨之事,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立刻,那些原本就不支持和建虏谈判的文臣纷纷上疏,认为建虏“蛮夷不知礼”,马绍瑜和袁枢应立刻撤回,不应该再谈了,但三辅蒋德璟说:“谈判本就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就如买卖,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就地还钱,不争执几十个来回,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所以稍安勿躁,如果不成,马绍瑜和袁枢自会返回。再者,不管怎样,总要把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的忠骨带回来吧……”

  如此,才把异议压住。

  而就在争论的同时,西山煤窑发生了一次小矿难,被大明俘虏,现在在西山煤窑“赎罪”的建虏八旗兵,当场被砸死十几人……

  沈阳。

  建虏礼部。

  马绍瑜袁枢再一次和对面的建虏礼部官员坐到了谈判桌的两边。

  和前面十几次的激烈争论不同,今日的谈判很是平静,双方冷冰冰的重复着已经重复了十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