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37章 辽西_崇祯十五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惶诚恐:“臣愧不敢当。”

  “平身吧。本宫对辽东沿海不熟,有些事情要向你请教。”朱慈烺道。

  刘应国起身,表情更惶恐:“臣岂敢,殿下请问。”

  “辽东沿海的地形,应该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了,你和本宫简单说说,建虏海岸防线的强项在哪里?弱点又在哪处?”朱慈烺问。

  刘应国小心回答。

  问完辽东沿海的情况,朱慈烺又问刘应国去年骚扰建虏的战绩和经过。

  这一来,刘应国回答的更是小心。

  这中间,朱慈烺不动声色的翻看塘报。

  谎言,都是无法重复第二遍的,和塘报上记载相比,刘应国现在的陈诉,破绽多多。

  吴甡的判断是正确的,刘应国向朝廷上报的战果,多是虚报,根本不可相信。不过有一点是没错的,刘应国对辽东沿海的岛屿和建虏的布防,还是有相当了解的。

  这就足够了,冲锋陷阵肯定是不行的,但做向导却绰绰有余。

  ……

  第二日清晨,朱慈烺离开山海关,往宁远而去。

  马科的骑兵,刘应国的向导,这两项定下来,也不枉山海关之行了。

  范志完率山海关文武,在威远门前相送。

  出山海关,一直往北走,相距两百里,就是宁远城。山海关到宁远之间,大小堡子一共十二处,驿站四处,较大的卫所有四处,分别是,广宁中前所,广宁前屯卫,广宁中后所,宁远中由所,四个卫所每处驻兵都是千余人以上,其中位在中段的广宁中后所更是有三千守军,十几个大小堡子,也有守军若干,这些守军一来是守卫,二来也是屯田。从山海关到宁远,所过两百多里,基本都是良田,卫所百姓世代居住、耕种于此,这也是当初朝廷想要放弃山海关之外,辽西百姓一致反对的原因。

  前世里,朱慈烺只是听闻和在书本电脑上看过山海关外面的景象,知道宁远城的名字,今世出关一看,辽西之地,果然是肥沃。一道长长地,看不到边际的山岭,将辽阔的蒙古草原分隔在了西北面,东南方则是渤海,中间这一道窄窄地、从锦州一直到山海关的平淡大地,就是所谓的辽西走廊,也就是大明朝廷花费重金,耗费钱粮无数,也要扼守的咽喉之地。

  如果说锦州是辽西走廊的头,那么山海关就是尾,现在头已经被建虏拿去,再破了尾,建虏铁骑突入京畿平原,大明京畿就会变成建虏的围猎场,因此从天启到崇祯帝,两人虽然性子不同,执政方式迥异,但却都将辽西走廊的防守,视为重中之重。

  和在蓟东的走马观花,快速疾行不同,朱慈烺出了山海关之后,行程忽然就慢了下来,每天最多不过走四十里,少的时候,一天只走二十里,每到一处堡子,他都会停下来,向官员询问当地的军政民情,并走入“基层”,普通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