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803章 朝堂激辩_崇祯十五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殿中立刻就哗然一片,什么,债券可以抵税负,那明年的岁入不就少了吗?

  愚者惊讶,聪明者却在点头,原本他们不支持国债,就是担心国债不能流通,不能兑现,变成另一种的无人问津的大明宝钞,徒自扰乱社会和经济,现在听完太子对国债和宝钞截然不同的设计,国债能当真金白银,他们觉得,或许可以一试。百姓们或许会接受。

  至于抵扣赋税,本来就要还的,用一张纸代替,倒是省事了。

  朱慈烺继续:“第三,学习钱庄票号之法,多用防伪和暗记,不给奸人可乘之机,同时严峻刑罚,胆敢伪造朝廷债券者,斩!”

  “只要三管齐下,公之于众,令百姓商人安心,视国债券为金银,那商人百姓自然就愿意购买国债。”

  听完太子的三个建议,殿中群臣的争论更加激烈。

  真实的历史上,崇祯十六年,朝廷财政枯竭,无银可用的时候,桐城秀才蒋臣向朝廷献策,提出重启宝钞法,将正德年间废止发行的纸币恢复,但依然是没有保证金,依然是朝廷随意发行,一千就一千,五百就五百,也依然是强制百姓,必须将手中的金银,换成宝钞。并说:“民间不用,以违法论!”又说,五年之内,天下金银,尽归内廷。

  焦头烂额的崇祯帝心动了,户部右侍郎王鳌永也同意,但首辅蒋德璟却强烈反对,他说道:“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又说,太祖朝的宝钞都不能成功,何况现在?

  崇祯帝不听,继续推行,结果惹的市井大乱,募商发卖,无一应者,印出来的精美宝钞,变成了一张张废纸,不但没有能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反而惹起民怨,不得已,崇祯帝只能收回宝钞,同时将责任推到王鳌永头上,将其调出户部,以平民愤。

  如果朱慈烺今日提出的国债,和宝钞一个性质,蒋德璟肯定也是会反对的。他没有反对,只是沉思,就说明他对国债,隐隐然已经是支持了。

  太子提出了“国债”,这忽然出现的概念,令群臣新奇又惊异,他们激烈争论,对国债是否可以施行,相互言辞交锋。

  和刚才不同,支持者的言论,渐渐多了起来。太子说的有理有据,又或者,这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不说赈济灾民的粮米,各部官员的俸禄。都还欠着半年了,如果有了银子,他们才有发俸的可能。

  有人想,太子一连说出三条建议,俨然是胸有成竹,早有准备,照过去两年的经验看,太子提出的建议,都是利国利民,这一次应该也是不会错的。

  群臣激辩,御座上的崇祯帝脸色却不是太好看。

  如果能快速筹到了一百万两银子,渡过这个年关,那当然是好的,但朝廷的颜面也是重要的,虽然太祖皇帝曾经向商人沈万三借钱,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