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四二章 收复三秦_从海岛县令到时空贸易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曾经是天下第一的关门,拱卫着富庶的关中平原。

  只是后来几经朝代变迁。

  如今显得有些破败不堪。

  城墙甚至都有数段损坏。

  如今中原的城墙,早已没有往日的作用。

  火器的诞生,加速了这些古老防御设施的退出速度。

  如同这样的关卡,大夏如果愿意,半天的功夫就可以夷为平地。

  还是只靠炮火,不出动飞机的情况下就能达到。

  如果出动飞机,谁都挡不住大夏的锋芒。

  潼关以西就是传说中的关中,这座关卡就是区分关东、关西的分界线。

  他们的交割地点,也就是设立在这里,夏晋两国在这里确定关中平原的未来命运。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长安还没有收拾好,老百姓和军队还在陆续撤离,不合适作为交接地。

  这次也是建元帝杜威杜威亲自出面,与李成进行会晤,顶着巨大的压力才让朝臣同意西迁。

  这批要交出的是包括京兆府在内,北至夏州、兴庆府一线南部,西至河州、东玉关以东的大片地区,东玉关以西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带,暂时还是归属于晋国,等到明年再逐一进行交付。

  在一年之中,杜威已经迁移了数百万的百姓进入西域。

  从西域再一路向西,越过山口进入到西域外地区生活。

  不过虽然尽力迁徙,但还是有大量人口带不走。

  这些人口都留给了大夏,也都是老弱为主。

  这也是惯例了。

  总不能将青壮都留下吧?

  那他晋国岂不是太吃亏了?

  李成对此也不置可否。

  换他也会这么做。

  双方沟通的很顺利,晋国每退出一座县城,大夏就驻军一座县城,慢一点却很稳。

  然后就是大量的物资进入关中,确保这些地方的居民生活。

  整个交接持续大约半年的时间,大夏的疆域终于到达河西走廊东段,包括整个河套地区都成为他大夏的地盘。

  疆土再次扩大,固有的中原地带也就剩下蜀地和兴元府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的一段。

  当然李成预想的中原,绝对不止这些地带。

  而是西部到山口地区。

  北部到草原外大漠边缘。

  西南与基多诸国交界,这片极为广阔的地带。

  后期也会大力开发这些地区,甚至越过土蕃高原,去占领基多北部平原、连成一线。

  为后世子孙打下个大大的疆域,成为华夏赖以生存的根基。

  收获了这片地带之后,大夏的疆域就与武国再次接壤了。

  只是武烈如今还陷在高原上,与土蕃军队打的热闹。

  不知道大夏的军队已经兵临自家门口了。

  八月底,大夏军队开始在太白山集结,准备攻陷兴元府。

  终南、太白、岐山,这一连串的山脉,就是进入汉中平原的必经之路。

  就算李成如今有飞机,也不可能无视地理山川条件越过天险。

  这些地方早期被晋国经营。

  如今南部被武国占据着。

  陆军第十五军、十九军、二十军三万人从太白县出发。

  沿着山谷地带向南进军,与武国军队于武关开战。

  双方你来我往,进行了数场小规模的作战。

  这也是基础建设不足,大军无法携带重武器南下。

  最终武国退出武关,大夏军在武关地区驻扎兴建军事设施。

  兵锋逼近武国盘踞的兴元府地区,距离关中平原不足两百里。

  只是这两百里的路程中,还有许多的关卡险阻。

  同样有茫茫群山拦路,尤其是石龙栈道更是天险。

  这段路程打通,起码需要大量的兵力及三军协同才可以。

  武烈如今正在怒水江上游,与土蕃连续交战。

  这一年的战争,让武国也是筋疲力尽,他们也没想到小小的土蕃竟然如此的难打。

  让他武国损兵折将许多,到如今土蕃都城还没见到影子。

  得知武关被破,武烈再也沉不住气了,当即就带着士兵回归汉中平原。

  至于南越国……

  这时候谁管谁啊?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