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617章 收集情报_1627崛起南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另一个主要情报来源便是三亚本地出版各种报纸。这个东西对于费策贤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大明也同样有官方发行的邸报。

  朝廷甚至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通政使司”的衙门,设正三品通政使一人,掌受理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正四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手里内外章疏和臣民密封中诉之件。下面还有左右参议、经历司、知事等官职。目前朝廷所发行的邸报由于发行量较大,已经放弃了手抄或者木刻印刷的方式,改为了活字印刷。

  不过大明的邸报与海汉的报纸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差别,就是发行范围。大明邸报基本不对民间发行,偶有流传至民间的内容也只是誊抄而已。而海汉的报纸则是公开发行,全民皆可观看,很多政令政策甚至也是通过报纸宣传来让民众知晓。而三亚市区内也有不少的公众场所有相关的宣讲活动,甚至连酒楼饭店的说书先生也会不定期向公众讲述报纸上的内容,以确保上面的关键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开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海汉官方的政令可以迅速地传达到民间,即便是不识字的民众,也能通过多种宣讲方式在第一时间获得资讯。至于说发行费用能不能通过售卖的方式赚回来,费策贤倒是没有去考虑这种商业上的问题,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种形式的政治意义上,并不是太在意其商业用途。

  与大多数初到三亚的外国使节一样,费策贤很快就派人将市面上的各种报纸都买了一份回来,白天在使馆工地上监工的时候,就泡壶茶坐着慢慢翻看。报纸上偶尔有些不太懂的东西,便就近问问张千智,由他作出解释说明。

  到晚间收工回到迎宾馆,费策贤便将自己白天所思所虑的问题全部写下来,再挑选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整理收录,待日后写成奏折呈送回京。

  海汉方面这段时间似乎也并不急于要与费策贤展开外交磋商,除了宁崎偶尔会来工地这边看一眼,其他的海汉高官便没有再来拜访过他。不过费策贤认为这也没什么奇怪的,他一个从七品的礼部行人司司副,要是三天两头有海汉高官来登门拜访,这才是真的不合理了。

  倒是其他国家的驻三亚使节,陆陆续续都来迎宾馆拜会了费策贤,甚至是与大明一向有隙的安南,其使节也来见了一面。费策贤也是见过几人知道才知道,这也是外国使馆的传统活动之一,即轮流拜会新来的使节,以此来促进各国之间的了解。费策贤觉得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安排,至少对维持地区和平能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当然如果这个活动的安排者不是海汉就更好了——这种带头大哥的角色,本该由大明来扮演才对,如今风头全都被海汉给抢走了。

  但费策贤也知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