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976章 前往昌化港_1627崛起南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西吹嘘这里的食盐可以供应两广和安南北部所需,看样子倒也不像是在吹牛。

  安西的巡视工作事实上在宁崎和范迪门到来之前就已经结束了,不过为了给荷兰人洗洗脑子,安西特地留下来在莺歌海盐场充当了一天的导游。虽然范迪门最终还是没有被说动,但安西至少让他确信了一件事——在整个远东地区,制盐能力首屈一指的便是海汉,麾下盐场产能的调整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盐价波动。

  而范迪门的心思并不在食盐生意上,海汉在各种生产场所都使用了蒸汽机这种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设备,才是他最为在意的事情。尽管海汉人嘴上说蒸汽机的产能严重不足,无法对外出口,但范迪门认为这只是一种麻痹自己的托辞罢了,双方在生产力方面的差距势必会因为这种机械的推广应用而进一步加大。相比这个无法阻止的趋势,海汉试图使用食盐来打开南洋市场的企图也显得并不是那么紧要了。

  范迪门在莺歌海的考察行程只持续了大半天就结束了,海汉盐场的生产模式无法照搬,甚至连模仿都很困难,这一站的考察除了证实海汉可怕的食盐生产能力之外,似乎也没别的什么收获了。

  在告别安西离开莺歌海盐场之后,范迪门继续搭乘“飞速号”帆船沿海岸线北上,他的下一站考察地点是海南岛西海岸线上的主要工业基地昌化。

  昌化石碌的建设项目是自1629年六月开始启动,1630年11月完成了连接两地的陆上通道,1631年石碌矿场正式投产,同年昌化的大型冶炼厂也逐步投入到使用中。从石碌矿场开采出来的矿石通过专门货运铁路运抵昌化,然后在当地完成冶炼。当地仅采矿和冶炼这两个产业的从业人员就超过一万人,规模在远东地区绝对算是首屈一指。

  范迪门通过情报也知道昌化这个地方是海汉人生产钢铁的主要地点,但到底海汉人的冶炼技术和产能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却缺乏更深入的了解。而这次能有机会亲身来到这里参观,范迪门总算能见证一下海汉人在工业方面的硬实力了。

  在距离昌化港尚有二十多海里的时候,范迪门已经能看到东北方向的海岸上空有黑色烟尘升腾而起。不问可知,这大概便是当地的冶炼钢铁的高炉烟囱释放出来的烟雾了。

  昔日仅仅几十户人家的昌化渔村,如今早就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昌江入海口处绵延数里的货运码头。范迪门来时本以为这里并非商贸港,往来船只应该不多才对,但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仅码头上停靠的运煤船,就至少有大大小小三四十艘之多。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商船正在这里装卸货物,看得范迪门眼睛都直了。

  这些运煤船基本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