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13章 最好用法_大医凌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有3.0的不看,强行让拍1.5t的。

  “系统,再给我新模拟一个戚玉泉的。”凌然也不知道怎么操纵虚拟人的功能,索性就用语言表达。

  系统也没什么磕绊的就给出了一个新的戚玉泉。

  凌然再次野蛮的将之剖开来,再找到肉眼可辨的病灶,稍往外一点,要了手术刀,切下了一块肝。

  虚拟人的腹腔内,呲呲的冒着血,像是个小喷泉式的,很快就将腹腔溢满了。

  凌然根本就没有提前做止血等方面的操作。

  “抽吸。”凌然隔空说了一句,就见真的有抽吸设备出现了,于是立即问:“有没有显微镜?还有病理检查的设备,显微镜,载玻片什么的。”

  蓝光闪烁中,系统一言不发的给凌然身侧,再次模拟出了一套病理检查的设备,其中就有凌然所要的显微镜、载玻片等物。

  “可以。”凌然给了一个小赞扬。

  接着,凌然将切下来的肝,在外围薄薄的切了一片,放入载玻片中,再递上药剂,就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起来。

  他是在寻找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组织的边界。

  如果显微镜里显露出来的是边界清晰的癌细胞组织,那说明癌变组织已经被切干净了。反之,边界不清晰,则说明癌变组织尚存,扩散的更远,还需要切的更多一些。

  这种病理配合外科的做法,在许多医院都渐渐推崇开来,其好处也很明显,通过观察细胞边界的方法,能够尽量少的切除正常组织的同时,切除癌组织。

  但是,在现实操作中,病理科送检是需要时间的,而且,经常会遇到两次送检,三次送检,仍然找不到清晰边界的情况——以前的外科医生多切三五厘米也不是闲得慌,那就是因为癌细胞的浸润能力,往往就会到三四厘米的程度。

  而采用病理送检的模式,争的其实就是一两厘米的宽度。

  但是,肝癌手术,采用这样的模式的极少。

  送检期间,病人可是敞着腹腔等待呢,若是切个肠子什么的,病人也等得住,肝脏手术,就往往没有这么便宜了。

  不管是阻断肝门还是哪里,肝脏缺血状态下的安全时间,也就是1个小时,超过一个小时的话,还不如多切个三厘米呢。这样一来,送检的次数有限,预后也不好,病例送检就变成脱裤子放气了。

  凌然也没把握,在手术中一两次就能切干净被癌细胞浸润的组织,再者,戚玉泉还有卫星灶,切除面积更大更复杂了,采用常规模式,根本没办法采用病例送检的模式。

  而不采用这种方式,愣切的话,戚玉泉的身体又明显受不了。

  这也是孟杉将人转诊过来的原因之一。

  戚玉泉的肝癌依旧是早中期的水平,可他的身体健康程度却是晚期了,两相叠加,令手术方案无法制定。

  除非,像是凌然这样,采用虚拟人。

  凌然在虚拟人的状态下,可以随意的切除肝脏,再确定癌变组织的边界,甚至,凌然可以在术前再最后确认癌变组织的发展,比核磁共振或者PET检查,不知道准确多少倍。

  凌然觉得,这就是虚拟人最好的用法了。

  没有之一。

  不接受反驳!

  “左慈典,给戚玉泉做术前准备,让戚玉泉本人和家属签同意书……”凌然大略的做了一通检查,确认方案可用,就结束了虚拟人状态。

  至此,虚拟人尚余3小时21分钟。

  接到电话的左慈典则倍感不安,问:“真的要给戚玉泉做手术?老爷子73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来……”

  “手术方案是最有利于该病人的,你要向病人和家属说明。”凌然打断了左慈典的话,同时说明了自己的态度。

  傲慢,或者说,一意孤行是外科医生的标签,前怕狼后怕虎的医生,是做不好外科的。

  左慈典听着凌然的语气,就知道自己无力说服他。

  左慈典挂掉电话,犹豫再三,也还是拨通了霍从军的电话,简单说明以后,左慈典才磨磨蹭蹭的前往特需楼,向戚玉泉及其家属做术前谈话去了。

  医院的特需楼,向来露的像是渔网似的,左慈典进到病房,说出“手术”两个字的时候,消息就扩散了出去。

  特需楼的医护人员,可比急诊科的闲多了。

  ……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