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七百七十一章:党同伐异_锦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需紧密联系,又难免会出现矛盾,因而……要获取生产力,既要协调生产关系,也需……”

  众人各自提着笔,认真地做着记录。

  连天启皇帝也没有免俗。

  实际上,若是这些东西,放在十几年前,大家只当这些话是天书和笑话。

  毕竟那个时候,还只是单纯的靠土地产粮来进行产出。

  可随着这十数年来许多新生事物的出现。

  原有的儒家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许多现象了。

  以至于整个天下,绝大多数人开始茫然,四书五经之所有能够盛行一千多年,本质就在于,其实从孔夫子出现,到尊儒,再到当今天下,其实生产关系一直在原地踏步。

  可一旦小农经济被摧毁,大量作坊和工业的出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其实也渐渐开始土崩瓦解。

  当一个理论,已经没有办法解释现实出现的许多现象的时候,固然这个理论曾经再如何根深蒂固,也会有许多聪明人开始慢慢的回过味来。

  同学会已经开始尝试着去解释新的现象,并且开始尝试着去在这种现象之上,去理解它的运行方式,其本质,就是为了掌握它的规律。

  这对于许多人而言,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天启皇帝年岁已不小了,再不是当初的少年,此时显得老成了很少。

  可人的心性是没有变的,他依旧还是喜欢新鲜的事物。

  朝中百官,也有一大批人,其本质……未必是泥古不化。

  要知道,在明朝中后期,大量的传教士出现在大明的时候,也有不少士大夫开始尝试去了解当时的西学,其中不乏有像徐光启这样的内阁阁臣。

  一场学习下来,天启皇帝做了笔记,再三推敲,紧接着便是和其他人各抒己见了。

  许多事有了新的解释,倒是让人有一种醐醍灌顶之感。

  “所以一切的根本,终究还是在于将天下万物,为我所用啊。煤炭和生铁可以炼钢,钢铁可以成为武器,也可以作为生产工具,借用这些……获得钱财,钱财再继续投入到新的生产之中,就如长江之水一般,源源不绝。”

  天启皇帝感慨之后,便看向周翰林:“此番你去辽东,可有何见闻?”

  于是众人都屏着呼吸细听。

  周翰林眼中像是聚着光,带着欢愉和向往道:“真是一日千里,那不毛之地,如今都耕耘做了土地,无数的作坊拔地而起,大量的人口聚集起来,商贾云集,沿途的商家多如牛毛,商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百姓尚还富足,不只如此,土地的开拓,也见奇效。听闻辽东已辟地数千里,流寇……不,咱们的同窗,如今也是同学会的学员,如张献忠、李自成等,还有那建奴人,一路西征,据闻不久之后,即将与俄人决战,前去归附辽东的人口更是多不胜数……”

  说到这里,周翰林的脸上渐渐换上了忧色,道:“陛下……关外的新政,已见奇效,反而关内……依旧如一潭死水,实是令人遗憾!可我大明的根本,在于中原之地,而中原尚不及辽东富足,这其中根本原因,怕是要从生产力的方向找起。”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