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43章:旧制度与大革命(Ⅰ)_远东王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并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规律。

  远东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之后,国民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拐点。人工成本的激增是好事也是坏事,关键看执政者与企业主如何面对。

  罗兰利用当前的机遇,将魔导工业技术的革新升级作为当前的首要产业政策由政府主导大力推进。企业主迫于用工荒的压力,对新技术不会有太多的抵触心理,反而主动出资参与技术研发,期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人工,带来更多的利润。

  另一方面,罗兰也没有错过帝国当局推行激进改革带来的契机,大量吸纳来自帝国内陆的移民,从而为远东补充急缺的劳动力,稍稍缓解工资上升带来的压力,为产业升级换代争取更多的时间。

  从1624年第一季度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来看,“技术革新”和“吸纳移民”这两条政策都收到了极好的成效,然而随着帝国局势日趋恶化,罗兰也深刻意识到,和平发展的好光景不可持久,必须未雨绸缪,为即将到来的“乱世”做好准备。

  ……

  出于个人兴趣和学业需求,罗兰穿越前阅读过不少反思和探讨“法国大革命”的论著,其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托克维尔的名作《旧制度与大革命》。

  1624年对于亚珊帝国的执政者而言是一个不能更糟糕的年头。历经一整年的激进改革,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大帝国已经被折腾的摇摇欲坠。在罗兰看来,亚珊帝国当前的境况与1789年革命爆发前的法兰西颇为相似,正如托克维尔指出的那样:

  革命并非总是爆发于那些压迫最严酷的国家,反而常常发生于相对宽容、或转向宽容的国度。密封的高压锅压力虽大却很安全,可一旦打开缺口,让高压气体得到一个过于狭小的发泄通道,就会引起爆炸!

  “春天”在文学作品当中往往具有美好与希望的寓意,然而亚珊帝国的春天却是另一番光景,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乡下穷苦的农民总不免为饥荒犯愁。

  往年到了春季,家里断粮的乡下人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向当地的地主或者贵族领主寻求施舍,要么拖家带口的去逃荒,走到哪里就乞讨到哪里,实在没有吃的,路边的树皮和野菜也能勉强充饥。

  1624年春天不同以往,穷人熟悉的那个乡土社会已经被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大潮冲垮。如今乡下那些大大小小的地主要么已经破产,要么把农田分块出售,举家搬进城里定居,取而代之的是国有农场。

  国有农场名义上的主人是国家,然而“国家”无法亲自管理它的田产,只能委托给经理人代管。这些田产经理人首先无权拿国有农场的粮食周济穷人,更何况他们中的大多数铁石心肠,非但不想周济穷人,还想乘着饥荒季节,把穷人都弄进自己管理的农场充当劳工。乡下人虽然没什么文化,可也不傻,对国有农场雇工的悲惨遭遇早有耳闻,哪里肯自投罗网,宁肯选择沿路乞讨。

  .。文学馆m.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