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百零二章 黄袍加身_汉儿不为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眼下太平军的军制有些混乱,这主要是因为大量降将和杂牌明军的加入造成,如第八镇镇将朱统是宗室出身,副将是代国公施尚义;第九镇镇将郭登第是永历朝廷册封的威远侯、副将是庆丰伯李光伯,本镇三个旅校就有两个伯爷,另一个虽然不是公侯伯爷,可也佩着永历朝廷颁给的将军印;第十镇的镇将王兴则是广宁伯挂虎贲将军印、副将是总兵李常荣,下面乙旅的旅校一个是靖氛将军邓耀,还有一个是宋国公叶标。.

  除了这些得授国公、侯、伯爷、挂印将军的,另外军中实授总兵、记名总兵不下五十人,可以说,在周士相没有崛起前,广东沿海明军所能控制的区域内,有个镇子在手便能得副将,有个县城在手那肯定是挂印总兵,再大些就是挂印将军,朝廷的封爵加身了。当初程邦俊上大樵山收编不过才三四十人的土匪领胡全时,给的就是罗定州参将。公侯满地走,总兵不如狗,说的便是永历朝廷滥授名器引的后果。

  太平军自组建初起,周士相便格外重视军功和等级晋升制度,所以嫡系各镇军官采用的是卫所官制,从小旗至指挥使,士兵则以选兵、正兵、锐兵区分,类似后世上士、中士、下士,这样官阶职事一目了然,不会导致指挥系统混乱,从上至下责任明确,指挥明确。然而随着大量杂牌明军和清军降将降兵的加入,太平军的指挥体系难免受到冲击。同为镇将,别人是侯爷、自家却是个不伦不类的指挥使,虽说挂个实授总兵的差遣,但再怎么看,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葛义、蒋和等将领眼中,他们提着脑袋卖命,为的是升官财,搏个万户侯好封妻荫子,不是为了什么恢复明室,拯救汉家于水火之中。那大道理,他们听不得,也听不了,他们只认一个死理秀才当年是让我们下山当官财的,那现在就得满足他们!

  财,一帮老弟兄们名义上的可大了,秀才可是给他们算过帐,广东银库里的银元有一半都是他们的,躺在那上面吃息吃个一百年都吃不完。都是高级将领了,手下有兵,又管着钱粮,现成的大房子住,又都没娶妻,所以一众老弟兄对于钱财倒是看的不重,反正秀才说有就行。可是他们不满意的是,他们的官做的没劲。准确的说,他们也想当国公、当侯爷、当伯爷。要不然每次军议,看着那些个名名只是个旅校,却偏偏是国公的家伙们,没来由的就是火大。

  凭什么这帮狗屁不是,抬抬指头就能灭了的家伙能当国公,当侯爷,自家却当不得?!当不得就算了,原本大伙头上就一个秀才,现在却又冒出个唐王和朝廷来,这他娘的算怎么回事?谁他娘的愿意没事找个对象跪拜着?那唐王是哪座庙里的神仙,屁大本事没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