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百七十八章 朝廷叙事风格的小小变化_朕就是亡国之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倭寇就会如同过江之鲫。

  在兴安宣旨的时候,朱祁钰看着奉天殿内的大臣们的脸色。

  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嘉靖把朱纨派去了浙江,提督闽浙海防军务。

  朱纨干的还不错,但是这趟南下,朱纨却是死了。

  因为朱纨一方面手握大棒,严厉打击海商走私行径,另一方面像朝廷积极谏言,说开海方能治倭。

  朱纨在闽浙提督海防军务,除了抓了海盗李光头等人之外,还把当时肆虐沿海的红毛番,也就是佛郎机人在诏安这个地方,狠狠的收拾了一顿。

  朱纨杀了黄四爷的马,能有什么好下场?

  很快朱纨就被风宪言官弹劾,而后朱纨被罢官,闽浙走私豪势借机要杀他,朱纨知道自己没办法活着走出闽浙,遂喝药自尽。

  是所谓:「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

  那年是嘉靖二十八年。

  随着朱纨的死,朝中官员,根本没有人敢说开海的事儿。

  嘉靖三十一年至嘉靖四十三年,遍及浙、闽、粤数省沿海,发生大规模海盗抢劫和烧杀的嘉靖倭乱。

  这十三年的嘉靖倭乱中,所有海盗的头子,包括许栋、王直、陈东、徐海、洪迪珍等人,罪名之中都有通番。

  嘉靖皇帝死后,隆庆帝登基。

  隆庆元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再次上书开海,这一次朝廷有备而来。

  最终建成了落在福建漳州的月港市舶司,月港市舶司一年给朝廷带来七十万两左右白银收入。

  朱祁钰搞得开海,是从密州市舶司的建立开始,一直到今天,终于踏入了朝廷要造两千料大船的时候。

  兴安终于念完了冗长的圣旨,朱祁钰坐直了身子问道:“有人反对吗?”

  鸦雀无声。

  “没人反对吗?”朱祁钰再问。

  监察御史蔡愈济左看看右看看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臣有疑虑。”

  “讲。”朱祁钰点头说道。

  “这圣旨中,臣听到了朝廷、地方、官员、吏目、军卒,唯独没听到民一字,陛下。”蔡愈济站直了身子说道。

  朱祁钰问道:“你说的民,是缙绅还是百姓?”

  蔡愈济大声的说道:“臣说的自然是百姓,臣问的是工匠的待遇。”

  “之前郭琰提领八府督办造船,最后变的一地狼藉,陛下,造船需要工匠,行舟需要船工、舟师,货物需要百姓劳作。”

  南衙僭朝被平定之后,大明朝堂的叙事风格,发生了一点小变化,民不再代表缙绅、士族,而是普通百姓了。

  朱祁钰这才点头说道:“啊,你说的这个很好,朕也有这个担心。”

  “所以,工匠皆住在厂官舍之中,龙江造船厂会驻扎京军,锦衣卫,安全之事不用担心,劳动报酬的话,是按着官厂工匠待遇给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了意识形态、制度和政令。

  而上层建筑会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

  不给工匠们待遇,工匠们的地位从哪里来?生产力从哪里提高,如何改变生产关系,改变经济基础?

  月俸连自己的肚皮都填不饱,谁会去做工匠呢?

  没有地位、没有资财,如何入娶媳妇生孩子呢?

  官厂的工匠待遇是仅次于京营军士和兵仗局银匠的。

  金濂站出来详细解释了下工匠的待遇,大约就是生活所需四倍到六倍之间。

  金濂是挺抠门的,大明朝敢跟陛下一分一厘银子,斤斤计较的也就金濂了。

  但是金濂这次出奇的大方,开海要什么就给什么。

  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但是金濂相信会有回报。

  蔡愈济俯首说道:“陛下明察秋毫,臣没有疑虑了。”

  鸿胪寺卿见没有人再讨论开海诸事,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朝鲜的王世子和首阳王李瑈请求觐见。”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