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四章 国际材联的反应_我在大学当校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人物便是……赵振东。

  赵振东,北大博士毕业,病原生物学出身,曾担任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副教授,后进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工作。

  听着郭鑫教授讲着赵振东的故事,陈灏心情渐渐低沉下来。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9月16日,赵振东因为过度劳累,摔倒在首都机场,从此再也没能起来。

  9月17日凌晨,经抢救无效,赵振东离世。

  而在倒下之前,他还刚刚完成了江城灭活疫苗的生产车间的生物安全检查工作。

  郭鑫教授说着,眼眶通红地厉害,他忍不住用手揩了下眼角,哽咽地说道:“我和老赵认识十几年了,他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

  “他的余生只有两个追求,一是多培养几个年轻人,二是能把毕生所学为医学做出贡献。”

  从光华楼走出来的这条路似乎格外的长,郭鑫教授前阵子还刚参加完老赵的追悼会,说起这些,让他一时间情绪失控。

  郭鑫抽吸了几下鼻子,有些歉意的对陈灏说道:“不好意思,提到老赵我这情绪一时没控制,有点失态了,抱歉抱歉。”

  “没事的,听了郭教授你讲得这些话,我内心触动还挺大的。”

  陈灏上前拍了拍郭鑫的肩膀,慰问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老赵虽然走了,但是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里。”

  “老赵为国殒身,中国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

  陈灏的几句话还是挺管用,郭鑫教授心情也好转许多。

  五分钟后,郭鑫教授上车离开。

  眼看着车子从视线里渐渐模糊,陈灏仰头望天。

  天空中蔚蓝一片,洁白无瑕的云朵在蓝天中缓缓移动,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天空,只是一闪而逝。

  目前国内的学术圈的确有些问题,老一辈有贡献精神的科学家正在凋零,而40-60岁的科学家、学者里,出现了许多德不配位的情况,导致30岁左右的青年学者步履维艰。

  但仍然有一批人正在坚守着自己信仰,比如今年54岁逝世的赵振东。

  疫苗守护者、幕后英雄,但是却无人知道……

  若不是从郭鑫教授的口中,陈灏他都不知道有这一回事。

  学术圈虽然问题不小,但不是没得救。

  陈灏内心里有些主意也在逐渐敲定,没有能力的话或许他会像许晨阳一样远走漂亮国,但……他有能力抵御。

  甚至改变这个圈子!

  “嘀——”

  这时,一只飞鸟从头顶飞翔而过。

  抬头,天空中已不见飞鸟。

  而眼前,是郁郁葱葱地校园风光。

  “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你已经飞过。”

  ……

  两天后。

  就在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办公(临时)会召开的前夜。

  京城的一处老式住宅里。

  一个跨越大洋彼岸的电话打了进来。

  电话接通。

  传来一道略带沙哑的美式英语。

  “……我们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简称国际材盟)应该吸纳Dr.的加入,IEEE那里已经邀请对方成为IEEETransaNanoteology的评审专家了……”

  “韩教授,希望您能够好好考虑下。”

  电话挂断,房间里再次回归寂静。

  只有不时会响起平缓的呼吸声。

  ps:今天查资料无意中翻到赵振东的事宜,一时间情感交集,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忍不住夹杂了不少私货进来,实在抱歉,下次我会注意。

  经历过2020年的中国人,都要铭记住“赵振东”这三个字。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